安徽日报头版:为了心中那片净土——记我省援藏检察官周会明■ 本报记者 张岳
9月15日,《安徽日报》头版报道 9月5日晚8点半,天仍然亮如白昼,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检察院门口,52岁的周会明伸出热情的双手,欢迎来自家乡安徽的父老乡亲。 “在这的5年,已经深深烙在我的生命里。 ”周会明说。这里是祖国西南边陲,随处可遇“生命禁区”;作为一位援藏干部,他的精神世界,烙着国家这个神圣的“坐标”,心里装着山南各族人民的福祉,他在雪域高原执着坚守、无私奉献,用汗水诠释了“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的精髓。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 上世纪80年代,风华正茂的周会明从华东政法大学毕业,进入省检察院。 2011年,他响应中央号召,成为我省第一批援藏的检察业务专家。“我爱雪域高原的蓝天白云,我爱心中的那一片净土。 ”周会明回忆进藏的初衷。 一踏上山南这片土地,周会明的背包里就传来“劈里啪啦”响声,这是随身携带的糕点包装袋因气压低发生自爆。藏地偏远苦寒,高原反应如影随形,呼吸艰难、头痛欲裂是常事。 周会明深知,进藏工作,仅有一腔热血和赤子情怀远远不够。“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周会明甩开膀子,全身心投入到山南的工作中。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山南的检察事业迟迟打不开局面,力量薄弱,缺乏经验,反贪反渎工作担子重、压力大。 怎样打开局面?身为副检察长的周会明用心思考、积极探索,没有丝毫畏难,没有半分退缩。 恰在此时,山南市加查县发生一起口蹄疫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造成了200多万元的损失。周会明围绕这起案件展开反渎调查。 “初来乍到,得罪这么多当地官员,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援藏干部,有必要这样大动干戈吗?”……各种杂音扑面而来,周会明顶住压力履职,相关责任人被送上法庭,捍卫了法律的尊严。 2013年初,周会明主办一起缠访缠诉案件,在一起群殴事件中受伤的姚某,要求政府赔偿300多万元,声称不给钱,就采取极端行动。周会明调阅案件卷宗,凭借杰出的侦查才能和丰富经验,他敏锐发现姚某就是这起群殴事件的组织者。公安机关重新立案,姚某因犯聚众斗殴罪受到法律惩处,从此再未上访。 在办理当地商业局长陆某受贿案时,被“请”进审讯室的陆某直拍桌子,指着检察干警的鼻子谩骂。 “执法办案,这是法律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有事实证据在手,法律的尊严不容亵渎! ”周会明的话掷地有声…… 从查办科级干部、处级干部,到厅级干部,一起起案件,周会明冲在前面,带着检察干警们打了一个个“胜仗”。山南市检察院的自侦队伍,成为西藏检察机关的一支骁勇生力军,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连续3年位居西藏第一,通过办案共计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约2000万元。周会明也先后被记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并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等。 扑下身子战斗,捧出心来对人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 ”初到山南,周会明随身揣着小册子学习藏语,吃藏粑喝酥油茶,工作生活与藏族同胞打成一片。 有一次,周会明去贡嘎县办案,认识了当地检察员洛桑家措,他因缺氧而患有多血症,双眼通红凸出,身体极度虚弱。第二天,周会明马不停蹄赶回山南,特意把他的制氧机送给了洛桑家措。洛桑家措再三推辞,经不住周会明左劝右劝。 “我没缺氧反应,我不需要制氧机。 ”最终,这番小小“争斗”,周会明胜出。 周会明真的不需要吗?山南市高寒低压缺氧,普通感冒都可能带来生命危险,对于援藏干部来说,制氧机就是“120”。经常加班熬夜,连轴办案的周会明不会不明白,危急时刻制氧机能救命。但周会明的心里,只装着藏族同胞的冷暖安危。 尼玛扎西是反贪局一位年轻的藏族检察员,缺少办案经验,刚开始接触犯罪嫌疑人,甚至会紧张得发抖。第一次去审讯室,理应问话4个小时,他只问了15分钟就“逃”了出来。面对狡诈的犯罪嫌疑人,尼玛扎西觉得自己不是当检察官的“料”,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每次见到尼玛扎西,周会明都会表扬他,肯定他在审讯中的点滴进步。“师傅给了我信心、勇气,教会我正确的方法。在师傅的指点下,感觉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在超越自己。”尼玛扎西眼睛湿润地说。 “徒弟们”出差办案,山高路远,路上往往得跑上两三天。无论哪个“徒弟”,接到周会明的电话,第一句话永远是“身体怎么样”。一次,周会明和“徒弟们”一起去波密县办案,路上出了些状况,一行人饿了近10个小时,才在路边找到一家小面馆。 “他比我们年纪大,肚子饿得咕咕叫,却执意最后一个端起面碗。 ”检察员赵波回忆起来仍然感动不已。 “人在西藏,心更在西藏。”山南市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罗布顿珠说。他告诉记者,周会明刚到山南检察院时,很多年轻的检察员没有手提电脑,给办公办案带来很大不便。他多方联系,帮着解决了近20万元的办公电脑问题。随后,他又从工作经费中抠出3万元,支援错那县卡达乡,还给咸阳民族学院藏族班的困难学生捐款1万元。 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措美、错那、浪卡子县,安徽省检察院拿出960万元援建干警周转房。周会明多次顶风冒雨到现场查看,周转房的“优质工程”为三县的检察干警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温暖。
苦寒磨砺心志,信念没少一分 日复一日,苦寒无所畏惧;年复一年,信念没少一分。 2013年,两年援藏即将结束,山南市检察院检察长刘志刚找周会明谈心,希望他能再援藏3年,为正在爬坡的山南检察事业再出把力。 周会明是家中的“顶梁柱”,身患高血压的老母亲、面临高考的女儿、工作忙碌的妻子,都盼着他早点回到身边。“为国尽忠第一,我支持他继续留在山南。 ”79岁的母亲表了态,妻子女儿也理解、支持了他。 “老母亲在家不幸突发脑梗,她硬是不让家人打电话给我,过了大半年,回到家,才知道母亲的病情……”说起家人,周会明红了眼睛。铁骨铮铮的汉子,把头侧到一边,倏地双手拭目。周会明的老母亲是一名拥有60年党龄的老党员,日夜思念独子,却从不轻易拿起电话,害怕周会明分心耽误工作。 在家人支持下,再次留任山南的周会明,夜以继日地工作。检察干警们在熬夜,他也在熬夜;干警们休息了,他还在坚守;身体实在熬不住,一边挂着点滴一边指挥办案。 一天,周会明患感冒,到诊所打了两天点滴,感觉似乎好了些,立即回到单位办案。 “那天,他和我一起散步,差点晕倒在路边,幸亏我及时扶着他。”同事陆健说。到诊所,医生告诉周会明,感冒没根本好转,要不是他的身体素质好,这样的重感冒真能要了性命。 因为无比热爱,所以经常忘我。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周会明,不太会照顾自己。半个月才洗一次澡,一周才洗一次头,时间去哪儿了?用在思考办案策略、部署办案流程。困到极点,倒头就睡,饿了就撕开随身带的饼干糕点…… 与周会明朝夕相处,让援藏干部陆健深受感动。 “我决定留在这里,是受到他的影响。我们不仅爱这里的蓝天白云,更要为这里的人民做出贡献。 ”陆健说。今年6月,陆健从合肥市检察院调任到山南市检察院,把家永远搬到了这片雪域高原上。 “援藏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检察干警服务大局的重要路径,周会明的5年援藏事迹极大地激励了检察干警援藏的激情,很多检察干警都踊跃报名参与援藏工作。 ”省检察院副检察长陶芳德说。 评论文章用忠诚标注精神海拔吴林红有一种精神比雪山更纯洁,有一种追求比岩石更坚定。周会明援藏5年,始终发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精神,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在艰苦环境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兑现了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他对党忠诚,为民履职,为国尽忠,是我省援藏干部的优秀代表,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典型,在他身上标注的精神海拔令人敬仰。
我们要学习他始终坚持为民服务宗旨,真情投入为民造福事业。周会明进藏工作以来,积极将内地先进的办案经验和管理模式带到山南,主动承担协调省检察机关援藏事宜,为了山南检察事业发展出点子、想办法、解难题。他胸怀坦荡、无私无畏,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带头公正司法,赢得了广大干警的认可和人民群众的拥护。
我们要学习他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精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在藏期间,周会明努力克服高原反应,充分发挥“老西藏”精神,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农牧区调查研究,为山南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民族团结作出了积极贡献。他把民族政策教育融入到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了解各民族风土人情,融入到各族人民的大家庭中,在雅砻大地上书写了无怨无悔的人生篇章! 合肥日报:【人物】雪域高原一雄鹰 ——记优秀援藏检察官、合肥市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周会明
9月15日,《合肥日报》头版头条报道 9月14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作出重要批示:周会明同志是我市优秀的援藏干部,他牢记使命和重托,在援藏期间五年如一日,忠诚为民,任劳任怨,乐于奉献,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展示了一名优秀检察工作者的先进形象和时代风采,为民族团结进步和检察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政法干部,要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周会明同志为榜样,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坚守法治精神,踏实勤奋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打造“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作出更大贡献。 2011年, 47岁的周会明从骆岗机场出发,辗转近24小时后,抵达目的地--西藏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南市。作为我省第一批援藏的检察业务专家,他已暗下决心,在这个祖国的西南边陲,拼尽全力完成肩负的使命,不负组织的重托。 周会明,安徽省检察院选派的援藏检察官、合肥市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从2011年到2016年,连续两任挂职于西藏山南市检察院。他用自己的忠诚和奉献为山南地区检察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立一次二等功和一次三等功;连续两年被评为山南地区"民族团结进取模范个人"和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5年被授予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 亲力亲为,带出一支骁勇善战生力军 尽管事先有了心理准备,但初到山南,当地检察院的现实状况还是让周会明吃了一惊,"当时那边的检察工作水平相当于合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整个市检察院一年只办了2件自侦案件。"周会明深知,这也正是他从江淮大地远赴西藏山南的重要使命。 作为山南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周会明迅速以过硬的业务能力获得大家的认可。2013年,周会明分管反贪、反渎和技术工作。山南检察机关办案力量薄弱,办案经验也相对缺乏。周会明向院党组和检察长提出了"搭好框架、夯实基础、立足本职、服务大局"的思路,建议从“造血”和“输血”两方面入手,激活山南检察机关的活力。 周会明首先致力造血。过去,当地干警办案时不太重视外围初查,周会明就凭借多年工作经验,手把手地教他们先初查再问话,掌握事实证据后问话更高效准确,提高了办案质量,降低了撤案率。在办理当地一厅级干部受贿案时,周会明带着办案组到成都取证,花了一个多月,终于从嫌疑人留在成都的点滴细节上打开缺口,一举突破此案。 与此同时,他积极向安徽省检察院争取支援,为山南检察机关补充新鲜血液。2013年,省检察院派出8名业务骨干赴山南进行为期半年的业务援藏工作。 用心良苦的付出,终于为山南检察机关培养出一支骁勇善战的生力军。2013年,山南市检察院办理自侦案件10件11人。2014年、2015年,该院查办的贪污贿赂案件连续两年占整个西藏自治区检察机关立案数近一半。 无私奉献,加深与藏族同胞的情谊 周会明在抓业务上是拼命三郎,但他也深知,作为一名援藏干部,身上肩负着促进民族团结的重任。为此,他非常注重和藏族干部群众培养深厚的感情。赴藏前,他专门找了许多有关西藏历史文化的书籍学习;进藏后,他看到山南市检察院缺少办公电脑,便第一时间联系亲朋好友,筹措资金解决了近20万元的办公电脑;他从自己的工作经费中挤出3万元支援所驻村的错那县卡达乡;他还悄悄地自掏腰包资助在咸阳民族学院藏族班学习的困难学生1万多元生活费……实实在在的感人举动,不断拉近他与藏族同胞间的距离。周会明的手机上至今存着一条他资助的两名藏族学生发来的微信:"周叔叔,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您在哪,长什么样子,但我一直记得有您这样一位周叔叔帮助过我。我和斯朗尼玛都考上了,我想和您报个喜。我们会努力,不会让您失望的。" 西藏有着最纯净的蓝天白云、迤逦的自然风光,但高寒低压缺氧的恶劣环境,也让周会明吃了不少苦头。因为缺氧,周会明睡觉时常常一夜要醒四五次。即便这样,当第一次援藏到期时,山南市检察院表示很多工作刚刚有起色,希望他能再多干一段时间。他以一腔资深检察官的豪迈情怀痛快地答应了。周会明感动了山南人,山南人也温暖了他。他在述职报告里深情地写道:在西藏的五年里,我收获了太多的感动。当我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有领导来嘘寒问暖;当我生病在诊所治疗时,有那么多干警来看望陪伴;特别是和西藏干警们在一起工作的情景,只要回想起来,就感到说不出的温暖…… "这次回来我想好好陪陪老母亲,她已经80岁了。我在山南时,她中风了,清醒时都不让我的妻子和妹妹打电话告诉我,我欠老人家的太多。"周会明低下头,小声说道。这一刻,这位铮铮铁骨的检察官显露出难得的温情一面。本报记者 方偲 |